
1940年5月,日军为了控制长江,集结了15万兵力发起了“枣宜会战”。这场战斗极为惨烈,许多中国抗日将领英勇牺牲。战斗结束后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,日军意外地发现了一具中国军官的遗体,得知他是国民党第五战区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后,竟然将他的遗体精心收殓并放入棺椁。张自忠的死,不仅让敌人肃然起敬,国共两党也都深感哀痛。蒋介石更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要夺回张自忠的遗体。
为什么张自忠会受到敌我双方的尊重?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将领?
1940年4月,德国在欧洲战场大获全胜,成功攻占丹麦,这一消息激怒了日本政府,他们誓言要在中国战场上取得显著成就。于是,在次月,日军发动了“枣宜会战”,目标是摧毁国民党第五战区的主力部队,并完全控制长江,威胁国民政府的安全。张自忠当时是第三十三军的总司令,他带领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日军的兵力强大且武器先进,襄河东岸很快被攻破,局势急转直下。在这种危急时刻,张自忠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决定亲自带领2000名士兵东渡,加入战斗,并试图整合被敌军打散的部队。他的下属极力劝阻他不要亲自上阵,但张自忠坚定地表示:“国家到了这种地步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。”
5月7日清晨,张自忠率领队伍成功渡过襄河东岸,开始组织反击。当天,他亲自带领士兵击退了日军第13师团,战局暂时回稳,士气大振。然而,日军随后以压倒性的兵力包围了张自忠的指挥部,试图将其围歼。面对围困,张自忠毫不畏惧,坚决表示不会撤回西岸,誓死与部队共存亡。当天晚上,他亲自指挥,发动了数十次猛烈的反攻。
然而,张自忠并不知道,日军早已破译了他的电报,掌握了他的所有战术计划。5月15日晚上,张自忠的指挥部被敌人完全包围,战局岌岌可危。5月16日,日军发起了全力攻击,调动了飞机、大炮等先进武器,向张自忠的部队猛烈轰炸。在此危急时刻,张自忠毫不退缩,命令士兵们:“子弹打光了就用刀,刀断了就和敌人近身肉搏!”他带头冲锋,与敌人展开白刃战。
即使士兵们拼命反抗,敌人仍源源不断地向前推进。张自忠身负六处重伤,但他依然没有后退的念头。就在这时,一名日军发现了身穿军官服的张自忠,立刻开枪击中他的头部。趁他重伤倒地,又有一名日军用刺刀刺向了他的腹部。张自忠倒下了,年仅49岁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对副官说:“我这样死了,死得好,对得起国家,对得起良心。”
张自忠的牺牲震动了整个国家。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,令人深感敬佩。张自忠不仅是一位军事将领,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。
张自忠出生于1891年,山东临清人,家境富裕,父亲是官宦世家。6岁时,他便进入学堂读书,成绩优异。辛亥革命爆发时,张自忠20岁,考入北洋政法学院,接触到革命思想,并深受启发。他积极参与革命,加入了“同盟会”,为推翻满清政权而奋斗。
1914年,张自忠进入冯玉祥的军队,起初只是个二等兵,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勇敢,很快晋升为师长。在中原大战中,冯玉祥的西北军几乎被蒋介石打散,只有张自忠的第六师相对完整。蒋介石尝试拉拢他,但张自忠拒绝了与蒋介石合作,转而投奔张学良。
1931年,张自忠成为第29军的38师师长,驻守喜峰口。1933年,日军进攻喜峰口,尽管装备差距巨大,张自忠带领“大刀队”夜袭日军营地,成功击退敌人。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民众的抗日信心,张自忠的名声也因此远扬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自忠的名誉受到了严重挑战。1937年,卢沟桥事变后,29军与日军交战,张自忠被迫同日军进行“和平谈判”,这让他背上了“汉奸”的骂名。即便如此,他依然坚持战斗,最终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,赢得了“活关公”的美誉。
1940年,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英勇作战,最终为国捐躯。日军发现张自忠的遗体后,竟为他整理仪容,脱帽致敬。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深感痛惜,下令夺回遗体,最终在万众悲痛中安葬了这位英雄。
张自忠的牺牲成为了中国抗战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。蒋介石、毛泽东等领导人都对他的英雄精神表示高度赞扬。1982年,张自忠被追认为“革命烈士”。他的精神,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。
张自忠的一生,是充满血与火的壮丽史诗,他不仅为民族大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,也给我们留下了永不屈服的勇气和信念。他用行动诠释了“英雄何惧渡沧海,风流犹在破浪前”的豪情,他的名字和精神,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